踟蹰
词语解释
踟蹰[ chí chú ]
⒈ 徘徊;心中犹疑,要走不走的样子。
例搔首踟蹰。——《诗·邶风·静女》
使君从南来,五马立踟蹰。——汉乐府《陌上桑》
踟蹰不知所措。
英hesitate; waver;
⒉ 也作“踟躇”
引证解释
⒈ 见“踟蹰”。亦作“踟跦”。亦作“踟躕”。亦作“踟躇”。
⒉ 徘徊不前貌;缓行貌。
引《诗·邶风·静女》:“爱而不见,搔首踟躕。”
《文选·成公绥<啸赋>》:“逍遥擕手,踟跦步趾。”
一本作“踟躕”。 李周翰 注:“踟躕,缓行貌。”
南朝 宋 刘敬叔 《异苑》卷三:“苻坚 为 慕容冲 所袭, 坚 驰騧马,堕而落涧,追兵几及,计无由出。马即踟蹰临涧,垂鞍与 坚,坚 不能及,马又跪而受焉, 坚 援之得登岸而走 庐江。”
唐 戴叔伦 《感怀》诗之一:“踟躕復踟躕,世路今悠悠。”
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张鸿渐》:“日既暮,踟躇旷野,无所归宿。”
何其芳 《街》:“我在北方那个大城里,当黄昏,当深夜,往往喜欢独自踟躕在那些长长的平直的大街上。”
⒊ 犹豫;迟疑。
引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沫水》:“命蜚螭,驾白驹,临天水,心踟躕,千载后,不知如。”
唐 白居易 《食笋》诗:“且食勿踟躕,南风吹作竹。”
清 侯方域 《与吴骏公书》:“故再四踟躕,卒不敢以不言。”
清 龚自珍 《奴史问答》:“主人中夜起,弹琴对烛神踟躕。”
李健吾 《末一个女人》:“给一个土匪修坟,这种光景我们从来还没有经过;我们踟躕着,臊起来。”
碧野 《没有花的春天》第八章:“隔了好一会, 李阿虎 踟躇着想什么,但是他终于下了决心。”
⒋ 逗留;歇息。
引《太平广记》卷四九〇引 唐 王洙 《东阳夜怪录》:“自虚 恃所乘壮,乃命僮僕輜重,悉令先于 赤水 店俟宿,聊踟蹰焉。”
唐 沉既济 《任氏传》:“郑子 随之东,至 乐游园,已昏黑矣。见一宅,土垣车门,室宇甚严。白衣将入,顾曰:‘愿少踟蹰。’而入。”
宋 欧阳修 《再至汝阴三绝》之三:“十四五年劳梦寐,此时才得少踟蹰。”
⒌ 须臾;瞬间。
引南朝 梁 何逊 《与苏九德别》诗:“踟躇暂举酒,倐忽不相见。”
《魏书·萧衍传》:“运神器於顾眄,定宝命於踟蹰。”
宋 苏轼 《和刘柴桑》:“万刼互起灭,百年一踟躇。漂流四十年,今乃言卜居。”
⒍ 相连貌。
引《文选·王延寿<鲁灵光殿赋>》:“西厢踟蹰以闲宴,东序重深而奥秘。”
李善 注:“踟蹰,相连貌。”
南朝 梁 江淹 《灵丘竹赋》:“窓峥嶸而緑色,户踟蹰而临空。”
⒎ 古代刻漏器,用以承水。
引《初学记》卷二五引 殷夔 《漏刻法》:“为器三重,圆皆径尺,差立於水舆踟蹰之上,为金龙口吐水,转注入踟蹰经纬之中。”
⒏ 梭的别称。
引元 龙辅 《女红馀志》卷上:“梭,一名踟蹰。”
清 王士禛 《蚕词》之三:“白苇与儂作璘藉,黄金与儂作踟躇。”
自注:“踟躇,梭也。”
国语辞典
踟蹰[ chí chú ]
⒈ 徘徊不前的样子。
引《乐府诗集·卷二八·相和歌辞三·古辞·陌上桑》:「使君从南来,五马立踟蹰。」
《文选·曹植·赠白马王彪诗》:「欲还绝无蹊,揽辔止踟蹰。」
近踌躇
⒉ 相连接的样子。
引《文选·王延寿·鲁灵光殿赋》:「西厢踟蹰以闲宴,东序重深而奥秘。」
⒊ 一种古代接漏刻水的盛器。
引《初学记·卷二五·器物部·漏刻》:「殷夔漏刻法曰:『为器三重,圆皆径尺,差立于水舆踟蹰之上,为金龙口吐水,转注入踟蹰经纬之中。』」
分字解释
※ "踟蹰"的意思解释、踟蹰是什么意思由国学经典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造句
1.当宋百川发现马路上搔首踟蹰的美女们身上穿的衣服愈来愈少,露出的皮肤愈来愈多时,他知道夏天到了。
2.风过了之后,即使只是瞬间的停顿和踟蹰,想必也包含许多我自己也无法辩解的理由。席慕蓉
3.方才勉强颔首自觑,轻巧地卷起诗作,招手唤来小斯结账,拂了拂衣衫上并不存在,转身离去,打开一把油纸伞,抿唇,眷恋似的看了一眼佳人消失的方向,反方向离去,步履踟蹰。
4., 他做事总是踟蹰不前,许多事都耽误了.
5.平时,黄书书总能够在众人搔首踟蹰的时候,一鸣惊人,创造奇迹。
6.爱心是一块竖立于森森里的路标,使徘徊踟蹰的人看到前途的光明。
7.方才勉强颔首自觑,轻巧地卷起诗作,招手唤来小斯结账,拂了拂衣衫上并不存在,转身离去,打开一把油纸伞,抿唇,眷恋似的看了一眼佳人消失的方向,反方向离去,步履踟蹰。
8.不一刻,那边云凡搔首踟蹰,左顾右盼的登场。
9.爱心是一块竖立于森森里的路标,使徘徊踟蹰的人看到前途的光明。
10.这个人疑心太重,只要我俩多说些反话,他肯定就踟蹰不前了,到时候就能甩开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