螭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中 部首:虫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619頁,第2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094頁,第5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068頁,第52字
音《唐韻》:丑知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抽知切,𡘋音摛。
《說文》:若龍而黃,北方謂之地螻。或曰無角曰螭。
《前漢・司馬相如傳》:蛟龍赤螭。〔註〕文穎曰:螭爲龍子。張揖曰:赤螭,雌龍也。
例又,螭頭。
《唐書・鄭朗傳》:朗執筆螭頭下。
例又,螭紐。蔡邕《獨斷》:天子璽,以玉螭虎紐。
例又,馬名。
《西京雜記》:文帝自代還,有良馬九匹,一名綠螭驄。
音又,《唐韻古音》:丑戈切。
《楚辭》「駕兩龍兮驂螭」,叶上波字韻;又,註引《淮南子》:爰止羲和,爰息六螭。
例《正韻》亦作彲。
《史記・齊世家》:非龍非彲。
例《韻會》亦作離。
《史記・周本紀》:如豺如離。
例又,與魑通。
《左傳・昭九年》:以禦螭魅。〔註〕山神,獸形。
例又,通摛。揚雄〈蜀都賦〉:麗靡螭燭。
注解
〔螭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中,康熙部首是虫部。
〔螭〕字拼音是ch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虫、离,五行属火。
〔螭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虫,离声。本义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。
〔螭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hī] ⑴ 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。古建筑或器物、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⑵ 古同“魑”,魑魅。
螭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国学经典网整理。螭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