菟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上 部首:艸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484頁,第1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038頁,第18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006頁,第23字
音《唐韻》:湯故切,音兔。
《玉篇》:菟絲,草名。
《山海經註》:菟丘,菟絲也。
例又,《爾雅・釋草》:蔩,菟瓜。〔註〕菟瓜似土瓜。
例又,《本草》:菟葵,苗如石龍芮而葉光澤,花白似梅。
例又,《急就篇》〔註〕:伏苓,一名伏菟。
例又,與兔通。
《楚辭・天問》:厥利惟何,而顧菟在腹。
《前漢・賈山傳》:上覆飛鳥,下不見伏菟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同都切,音徒──楚人謂虎爲於菟。
例又,《韻會》:飛菟,神馬名。
例又,《左傳・隱十一年》:使營菟裘,吾將老焉。〔註〕菟裘,在泰山梁父縣南,魯邑也。
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𤣥菟郡。
例又,《潛夫論》:菟裘,嬴姓也。
注解
〔菟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。
〔菟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tù、tú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兔,五行属木。
〔菟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tù] ⑴ 〔~丝子〕一年生草本植物,茎细长,常缠绕在豆科植物上,对农作物有害。秋初开小花,子实入药。㈡ [tú] ⑴ 〔於~〕老虎的别称。⑵ 〔~裘〕古地名,在今中国山东省泗水县;古代借指退隐者的居处。
菟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国学经典网整理。菟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